"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"是谁的诗句?你怎样理解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4 03:21:21

月夜忆舍弟 唐·杜甫

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
乾元二年(759)秋,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,攻陷汴州,西进洛阳。山东、河南等地都处于战乱之中。当时,杜甫的弟弟杜颖、杜观、杜丰都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,由于战事紧张,音信不通,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。《月夜忆舍弟》即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。

前四句写景,字里行间流露出“忆舍弟”的深厚感情:

“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”戌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的响着,由于战事频繁、激烈,道路为之阻隔,秋夜的边塞路上已没有行人的踪影了;秋天的边境,只有一两声孤雁悲悲切切的鸣叫。

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今晚正是白露时节,清辉洒满大地,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,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,望月思乡,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?

后四句着重抒写对兄弟的深切怀念:

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”在这清冷的月夜,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,可怜兄弟们都已离散,各自南北东西,天各一方。家已不存,兄弟们生死难卜,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探听?

“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”亲人们四处离散,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常常无法到达,更何况现在烽火连天,还没有停止战争呢!

全诗层次井然,首尾照应,结构严谨,环环相扣。在安史之乱中,人们颠沛流离,备尝艰辛。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月夜秋露的诗人杜甫,怀念弟兄,又忧国难,感慨万端。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一句,语意平实,感情深沉,是千百年来传诵的名句。

注释:
①戌鼓:戌楼上的更鼓。戍,驻防。②边秋:秋天的边境。③露:霜露。④无家:指因战乱兄弟分散,家不成家。⑤长:一直,总是。